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可再生能源研究

  • KCl熔剂法制备的Cu2Se的热稳定性研究

    陶永贵;李吉成;邓池升;王建军;王正厅;成东;申兰先;

    采用KCl熔剂法结合高温熔融缓冷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Cu_2Se热电晶体材料.XRD分析表明,材料在室温下同时存在α相和β相;XPS分析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在制备Cu_2Se过程中,KCl熔剂在使Se缓慢释放,提升晶体质量的同时,还部分取代晶格中的Cu和Se,有助于提升材料的热电输运性能.在300、450 K和600 K分别测试了样品的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熔剂法制备的样品在整个测试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服役稳定性,同时保持较高的载流子浓度.

    2025年02期 v.45;No.2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一种宽增益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设计与验证

    阚小博;马逊;姚晶莹;

    将两个传统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并增加一个增益泵升模块构成一个三端口双向变换器,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测试了该变换器的性能,结果表明:三端口双向变换器在Boost模式下电压增益范围为1.17~13.87倍,最大能量转换效率为98.46%;在Buck模式下电压增益范围为1.13~24.10倍,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为97.62%.

    2025年02期 v.45;No.22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玉米芯基多孔炭活化制备及表面修饰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董志威;钱锐江;张庆明;周启航;

    以玉米芯为原材料制备了生物质基多孔炭,探讨了活化工艺和对苯二胺(PPD)修饰对多孔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活化剂用量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先增加后下降,微孔率先下降后上升;对苯二胺表面修饰对C-1∶1的比容量提升明显优于C-1∶2,对苯二胺含量对比容量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关系;C-1∶1@50%的倍率性能表现最佳,5 mV·s~(-1)扫描速率对应比容量高达392.7 F·g~(-1),明显高于其他样品.

    2025年02期 v.45;No.22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马铃薯研究

  • 两个马铃薯品系幼苗根系发育差异比较及转录组分析

    陈俊芳;李艺超;张林肖;程茜;孙雪;黎南;杨靖;

    为探究马铃薯根系发育相关分子调控机制,对两个根系发育差异显著的二倍体马铃薯品系在幼苗期进行根系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8 724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等生物学过程,初步推测这些通路与根系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进一步结合基因注释,在上述通路中鉴定到了9个关键基因.

    2025年02期 v.45;No.224 17-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云南省马铃薯褐斑病病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张向东;陈洁;吴彦;高李玉;梁丽燕;谭晨;唐唯;

    为系统分析云南省内马铃薯褐斑病病原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探索病原体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采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和贝叶斯聚类分析等技术,揭示该病原体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遗传变异及迁移模式.结果显示,Alternaria alternata为优势种,群体结构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其在云南省内具有广泛分布.SSR分析检测到42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54.8%仅出现一次,进一步确认了病原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此外,基于相似性系数0.45的树状聚类分析将分离株划分为两个类群,而在相似性系数0.63时又细分为三个亚类群,其中昭通菌株表现出显著差异.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和丽江菌株聚为一类,而文山菌株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这可能与种薯调运有关.然而,昭通菌株因地理隔离形成独立分支,显示出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A.alternata的遗传结构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地理隔离是主要的遗传分化因素.同时,种薯调运和流通加速了基因交流,进而影响病原扩散和演化过程.

    2025年02期 v.45;No.224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及抗病种质筛选

    张廷槐;张丹丹;许佰峰;唐唯;刘晶;

    青枯病是由青枯菌引起的马铃薯生产上的第二大病害,筛选抗青枯病种质对马铃薯抗病育种至关重要.研究系统比较了土壤灌注法与水培接菌法在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筛选中的适用性差异,发现水培接菌法马铃薯幼苗发病快且病情等级高,是较为理想的青枯病抗性鉴定方法.针对实验室现有的64份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青9-1、C287、C804、C172及C606为抗病种质.

    2025年02期 v.45;No.22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数学

生命科学

  • 健康与患病蜈蚣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程圆钦;薛钰舒;王海波;郝芸莹;王豪吉;陈鹏崟;何瀚宇;徐武美;

    采用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健康与患病蜈蚣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探究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组相比,患病组蜈蚣草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镰刀菌属(Fusarium)、腐质霉菌属(Humicola)和尾孢菌属(Cercophora)等潜在病原菌群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1.69倍、1.67倍和3.41倍(P<0.05).此外,与健康组相比,患病组蜈蚣草根际土壤pH、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及有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5.19%、56.25%、24.99%与26.00%(P<0.05).因此,土壤理化性质退化、微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镰刀菌等潜在病原菌群相对丰度升高可能是蜈蚣草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2025年02期 v.45;No.224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云南美洲牛蛙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袁茵;戴春祥;李兆丰;毕保良;严晖;高宇;

    为探究云南省某养殖场美洲牛蛙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因素,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患病牛蛙的脾、肾和肝中分离一株优势菌株,分析该菌株的形状和生理生化特征,同时克隆了菌株毒力基因序列并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3月至4月牛蛙的死亡数量呈现指数增长,表明该病死亡率高且传播速度极快;综合菌落形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其毒力基因型为scpB~-hylB~+bca~-bac~-lmb~-cylE~-fbsA~+fbsB~+iagA~+cfb~+bibA~+sip~+sodA~+rib~-pavA~+cspA~+;该菌株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噁喹酸、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和氨苄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0、>500、>500、3.906、7.813、7.813、62.500、>250、>250μg/mL和0.781μg/mL,其中氟苯尼考最低(3.906μg/mL),因此可考虑将氟苯尼考作为牛蛙源无乳链球菌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

    2025年02期 v.45;No.224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一例盆腔巨大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

    潘景;马兰仙;杨丽华;李荣姬;胡万琴;林志;

    盆腔神经鞘瘤临床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由于在盆腔生长,其容易与神经纤维瘤、畸胎瘤或淋巴瘤相混淆,误诊率较高.通过回顾一例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从而降低盆腔神经鞘瘤的误诊率.结果表明该患者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盆腔囊实性病灶,考虑卵巢来源肿瘤可能,经腹行盆腔巨大包块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自闭孔内窝向盆腔生长,术后病理诊断为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确诊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完整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好.

    2025年02期 v.45;No.22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地理科学

  • 中国-东盟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分析

    冯勇;李正升;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地理探测器和障碍度模型等,分析中国-东盟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多数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波动增强,少数国家轻度减弱,空间上呈现出南北增强,中部减弱的地域格局;少数国家地缘经济联系独强态势得以缓解,独强国家总体联系强度减弱,呈现出国别独强化走向均衡化、地域集中化走向分散化的特征,强联系地域由集聚的中部地带逐渐拓展至中国-东盟国家全地域.就各国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均值而言,国别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各国联系强弱差距显著,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缘经济联系虽波动减弱,且与其余国家差距逐渐减小,但目前仍扮演着强节点的角色.(2)地缘经济联系受到正、负驱动效应的共同作用.其中,负向驱动因素主要集中于经济、交通通信设施和资源维度,正向驱动因素主要集中于政治、民间、技术和地理距离维度.

    2025年02期 v.45;No.224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投稿指南

    <正>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58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云南师范大学理工科各院系和研究单位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发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等.同时欢迎校外作者踊跃投稿,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优先录用.

    2025年02期 v.45;No.22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